一、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统筹兼顾,办出特色;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着力培养学生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责任心、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努力培养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具有延安精神特质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特别是为西部地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认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坚持问题导向苦练内功内涵发展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规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发展研究生教育,统筹考虑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协调发展问题。坚持错位发展原则,要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和发展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突出专业学科特色,强化质量意识;逐步形成学院办学特色;要从地方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出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地方,为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
具体工作思路:以师生为本,以党建为引领,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科研为突破,以教改为特色,以教育学一级学科为引领,以教育技术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凝心聚力注重内涵式发展,教学立院,科研强院。教改显院,服务基础教育,对内加强团结,提高学院职工凝聚力和上进心,为教职工创造更好的教学科研环境条件,产出更多更高教研教改和科研成果;对外树立团结进取,力争上游的学院良好形象。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在专业学科建设方面,稳定本科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通过师范专业认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学院原有四个本科专业改造升级步伐,对我院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重新布局。持续扩大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积极申报心理学一级学科。在一流专业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科研工作取得新突破,科研水平整体得到提高。师资队伍数量及博硕士比得到较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新提升,发挥专业学科优势服务社会效益更加显著;对外合作更加主动,办学特色更加明显。
继续继承老延大优良的办学传统,弘扬尚德、求真、博学、世范院训,张扬团结、上进、求实、创新院风;带领学院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一个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稳步提高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成为陕北乃至陕西应用型、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油站,资政育人的智囊团。
通过5年奋斗,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1.专业发展目标:力争把教育学专业改造为小学教育专业;把应用心理学专业改造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争取申报人工智能教育和教育大数据专业;力争有1—2个专业通过师范专业认证;在教育技术学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基础上力争在国家级一流专业申报上获得突破。
2.学科发展目标:在教育学一级学科申报成功后,将在课教论一个二级学科点基础上,再增加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两个二级学科。另外,将根据学院师资队伍发展情况,力争再增加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延安时期教育史)两个二级学科点。力争再增加1—2个专业硕士点(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条件成熟后积极申请心理学一级学科;扩大研究生招生人数,尤其是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力争在省级一流学科申报中取得更多突破。
3.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师资队伍增加5—10%;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博士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安排教职工外出学习进修、参会,鼓励教职工读博;派出教师和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学历结构明显改善,硕博士学位教师所占比例大幅度提升;职称结构更加合理;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
4.科研发展目标:设立院级科研(教研教改)机构,进一步凝炼学院科研特色、打造科研团队、提升科研水平层次,服务地方经济;逐步形成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科研的良好氛围。在C刊发文量、出版著作教材等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5%以上,尤其是在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申报获批上取得突破。不断提高我院科研实力和影响力,力争十四五期间使我院科研水平向省内一流、西部有名、全国知名的高水平教育科学学院迈进。
5.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目标:稳定本科生招生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人数,尤其是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学生招生人数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5—15%; 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提升学生能力为重点,以学风建设为抓手,创新思路、提高水平、增强实效,努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强的大学生。学生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
6.对外交流合作目标:与2—5所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院签署合作交流协议,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步伐;与3—6所省内外中小学建立实验实训基地。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我院外聘导师;定期举办学术会议;每年安排教职工出外学习进修、参会;派出教师和学生出国交流学习。
二、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教科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1.专业建设定位与建设思路
(1)专业建设定位
我院四个本科专业(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主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从整体上,四个专业力争做到协调发展,突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内涵发展,强化专业教学技能训练。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2)专业建设思路
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学科发展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教育学学科,不断优化整合,优先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达到省级一流专业;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调整教育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培育特色,稳定规模内涵发展,重点建设为总体思路。
2.专业建设与实施规划
(1)现有专业升级改造
将在充分调研、讨论基础上,对现有的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及教育技术学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力争把教育学专业改造为小学教育专业;把应用心理学专业改造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
(2)新专业申报
我院根据现有专业和办学条件,拟申报小学教育(文科)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育大数据专业和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将依托教育学(初等教育语文方向)专业办学实力和师资,培养方案成熟,申报条件完全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依托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结合国家“四新”建设总体规划,联合我校物电学院和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联合申报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和教育大数据专业。主要培养在教育领域内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产品、挖掘教学过程数据、优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行业(专业)建设、推进教育评估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
(3)专业办学条件持续完善
第一,积极整合现有实验室,把分散在逸夫楼、能源化工大楼的实验室在学校新建的综合实验大楼中进行整合。第二,对现有的摄影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电钢琴实验室、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室等进行改造升级。第三,新建钢琴教室;第四,根据教育大数据专业、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新建几个重点实验室,力争在其中产生一个省级及以上的教学实验平台。
(二)教科院“十四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1.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定位与建设思路
(1)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定位
以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育学一级学科建设为关键,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为标志,适度增加专业硕士学位点,扩大招生量。统筹推进教育心理两个学科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力争在省级国家级一流学科申报中取得突破,更好服务于地方教育。
(2)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
以教育学一级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学科特色,以此为基础,调整扩大教育学二级学科布局。条件成熟后积极申请心理学一级学科;同时提高导师数量质量,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尤其是专业硕士招生人数。
2.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实施规划
(1)重新调整教育学二级学科
教育学一级学科获批后,将对我院研究生教育学科点重新布局。在课程与教学论一个二级学科点基础上,再增加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两个二级学科,另外,根据学院师资队伍发展情况,再增加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延安时期教育史)两个二级学科点。
(2)积极申报新学科
增加1—2个专业硕士点(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条件成熟后积极申请心理学一级学科;充实遴选新的导师,重新调整学位点导师;扩大研究生招生人数,尤其是专业硕士招生人数。
(3)完善学科与研究生教育办学条件
一是随着学位点数量和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后,需要充实遴选新的导师,重新调整学位点导师;二是对导师指导研究生及导师、研究生科研产出提出新要求、新规定。三是进一步完善导师、研究生教学科研环境。增设研究生专用教室、自修室、实验室。
(4)彰显学科特色、凝炼研究方向
教育学学科:充分突显我校教育学学科的悠久办学历史和服务地方教育和学校教师教育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凝炼教师教育研究、农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陕甘宁边区教育等四个方向。
心理学学科:突出注重“学用合一、分层实践、服务社会、面向广泛”的专业办学特色。凝炼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与治疗两个方向。
(三)教科院“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
1.师资队伍发展目标
(1)发展数量
针对我院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力争晋升高级职称4—8名;引培博士2—10名,硕士2—5名;并聘请兼职导师4—7名,教职工总数增加5—15%;基本满足我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
(2)师资队伍结构
①学历结构: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大于50%,着力提升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②职称结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大于40%,使各级职称结构更加合理。
③专兼职结构: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达到40人以上;根据专业发展需要,聘请4—7名兼职教师。
(3)教育教学水平
从教育教学理念、能力、成果等维度着力,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①教育教学理念新:紧跟时代步伐,体现人才发展需要;
②教育教学能力强: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得当,效果良好;
③教育教学成果多: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出版教学论著,立项教学改革课题,获得校、省级或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
(4)科研能力
研究方向明确,科研团队形成,人人开展科研工作,产出一批有一定影响的成果。
(5)师德建设
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目标,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座右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采取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的高尚师德、优良教风、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引导教师潜心教书、精心育人。关心、热爱学生,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2.实施措施与步骤
(1)人才引进
每年引进硕士以上青年教师1—3人,5年共引进5—15人。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博士引进工作。
(2)梯队建设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引领,以团队建设为抓手,形成结构合理、老中青比例适当、带头人与骨干和谐的教学科研队伍。
(3)实施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工程
①教研室专题教学研讨活动;②建立教育教学研讨年会制度;③每年评选优秀教师;④组织申报教育教学成果奖。
(4)科研能力培养
①加强科研团队建设;②外联与内培相结合,多渠道提升科研能力;③评选科研标兵;④以项目带动,实施课题资助计划。
(5)师德建设
①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②举办教学名师报告会;③评选宣传师德先进个人。
(四)教科院“十四五”科研工作建设发展规划
1.总体目标与基本思路
(1)总体目标:进一步凝练学院科研特色、成立若干院级研究机构,打造科研团队、提升科研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实现国家级课题有突破、省部级课题提质增量;逐步形成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科研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学院科研实力和影响力。
(2)基本思路:以教研互动、政策激励、典型引领,聚集科研人才、打造精品科研团队、激发科研活力,追踪教育科研前沿、凸显地方科研特色,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教育学院、教研机构合作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搭建科研平台,积极寻求外界支持,实现科研数量、质量、层次与水平新突破。
2.具体措施
(1)以问题研究为导向,聚焦国家教育需求热点、难点,凝练科研方向,突出地方科研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教育社会发展。成立若干院级研究机构,加大学院科研团队建设力度;积极申报厅级、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和社科研究基地;以此为平台和纽带,积极参与政府教育决策咨询。围绕“教育信息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延安时期教育”、“西部高等教育”、“学前教育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等研究领域,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2)搭建科研平台,提高科研水平。力争与2—5所国内外有博士点的著名教育研究院(教育学院)或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学术合作交流(对口支援)联系,在科研互动、课题联合申报、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取得成效;建立若干院级研究机构,科研实验室、导师工作室,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每年邀请1—3名国内外著名学者来院讲学,每年派出3—5位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报告会,邀请3—5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或杂志社、基金项目评审负责人来院讲学并担任客座教授;举办1-3次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会议。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逐步提高学院科研水平。
(3)改进科研组织形式。通过邀请专家讲学、外出学习、举办科研能力培训班等形式积极推进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转型,大力提升我院教师科研能力。在科研平台搭建、经费支持、方法训练等方面创造各种条件,鼓励教师相互协作,共同攻关。打破学科界限,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研究团队。
(4)未来五年力争在以下科研核心指标上取得新的突破:力争在国家级课题获批上取得突破,获批5—10项省部级课题;20项以上厅局级课题,出版著作(教材)5—10部;核心、C刊上发表论文20篇以上;获省部级以上奖1—3项;力争在SCI\SSCI上有所突破;力争获批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力争向政府提交1—3篇有影响的教育政策咨询报告。
(五)教科院“十四五”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发展规划
1.人才培养
围绕学校“十四五”改革发展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提升学生能力为重点,学风建设为抓手,坚持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创新思路、提高水平、增强实效,努力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时代新人。“十四五”末在校学生规模,本科生适度增长;研究生增长10—20%。
2.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全面结合
(1)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体制与就业工作相结合。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紧密结合,把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管理与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能力评估相结合。加强对社会需求信息和学生就业工作能力等的调研与分析,对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3)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拓宽就业渠道相结合。重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对学生科研兴趣小组的建设与支持,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同时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稳定就业群体;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强化措施,明确职责,充分调动全院师生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积极开拓用人市场,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积极推荐毕业生。确保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
三、组织实施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成立以院长、书记为组长,副院长、副书记、教学、科研、行政、实验秘书及各学科团队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从学院实际出发,着眼未来五年规划,整体布局,统筹安排,切实做好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十四五发展规划是学院整体事业发展规划,主要由《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科研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发展规划》等五个子规划构成,根据整体布局和阶段发展安排,有计划、有组织分步实施,协同推进,确保圆满完成总体规划。
3.健全各项制度,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坚持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形成科学决策系统。充分发挥院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委员会、督导团等组织的作用,就学院重大事项和问题进行商议和决策,确保各项工作依章依规顺利进行。二是推进学院综合改革,建立奖优罚懒工作机制。重新制定年终绩效考核办法和教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等制度措施,为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提供制度保障。三是选树先进典型,调动教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4.内外结合,积极创造条件
一是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积极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通过党建引领、制度建设、思想教育等措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全力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二是扩大交流,积极争取外援。利用省部共建和高校对口支援平台,努力与北理工教育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工大高教研究所等建立协作关系,争取在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有所帮助,借助这些名校力量,带动我院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积极争取加大投入,确保十四五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目标任务。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22年3月